今天(10月22日)晚上有点空,又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折腾了一下。
折腾出了这些好货来。
首先,大家要将伍老师的讲课笔记翻出来复习一下:
中期茶不优先讲求仓储,就是耍流氓!
来,先大声读五遍,再下一步。
好,开始品鉴。
2004年的货,伍家仓十年。
当然了,在当年买的时候,这些茶都是仓储非常漂亮的。
所以,存到现在,它们都只往好的方向转化。
烟香存留得非常美妙,干茶轻嗅,有微微的烟香,没有“烟味浓郁”的表现,证明了它们的转化很好,烟香应该入水了。
这个照片,我拍得比较马虎,没有使用手机自带的破烂相机的手动设置,就是普通的自动档拍的。
所以,这个茶的颜色比较实际情况来,显地有点深了——红色溢出。
大家就看一个大概好了。因为我拍的时候,没有想着写个帖子,就是发到群里引大伙儿流流口水罢了。
品鉴结论如下:
1,陈化了16年的7542,烟香入水,爽,老味十足。
2,好甜的台地茶;台地茶只要制程正确,仓储好,放下去还是不会太过于让人失望的。
3,苦涩什么的都退得差不多了,口感滋味也挺不错,跟“五星孔雀”比,跟“珍藏大白菜”比,相比口感不会差太远。
4,差得十万八千里远的,只不过是“韵味”二字,就是说:少了韵味而已。
直白一点说,就是:
喝完了就是喝完了,
如果你想要“存留度”啊什么的,
那是缘木求鱼,搞错了对象。
当然,那个年代有两个巨无霸国营大厂,所以,还有比7542更次一层的,那就是同期的下关产品。私营的仿制7542的产品,那就更加不用说了。
所以,喝完了这个茶之后,你总要觉得它差了点什么。
到底是什么呢?
1、它的茶汤比较甜,挑不出什么毛病;
2、它能回甘生津,挑不出什么毛病;
3、它喝后的舒适度不错,仓储没问题;
对于稍有经验的品饮者来说,所差者,就是体感。
总结起来就是:
口感不错,体感等于0.01。——不会为零,你放心好了,要是如此,它就不配当标杆了。
后来,我们当老师的群里,又转向讨论“一个老师看什么文章提高自己”的话题。其实,这个话题,和喝茶是百分之一千相关的。
看什么书提升自己 Vs 喝什么茶提升品鉴水平
没事儿,一样的,一样的,是吧?
之所以是“一样的”,也就是“标杆问题”,即“取什么当标准”的问题而已。
将上等文章当学习对象,就会有中等收获;喝上等的茶,就会有中等的收获。
将中等文章当学习对象,就会有下等收获;喝中等的茶,就会有下等的收获。
将下等文章当学些对象,就会……哈哈,让我笑一会儿先。
就像你是一个领导,若果身边都是称赞领导“高,就是高”的人,他们是水准都不如你的人,你就只能意气风发地停留在这个高度上一段时间,然后不知不觉地走下坡路,直到灭亡。灭亡了还不知道为什么“老子到达了这么高的高度,为什么还要跌死?”
子曰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翻译成现代汉语,老人家的意思就是:“有益的朋友有三种,有害的朋友有三种。与正直的人交朋友,与诚信的人交朋友,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,是有益的。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,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,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,是有害的。”
——喝茶也一样:找你没见过的,买之前,蹭了来喝,喝好的,喝人家认为高明的,喝大家有不同意见的,你会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。碰上了这样的茶,就掏钱吧,荷包没钱的另说。
当然,子也曾曰过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翻译出来就是:看见贤能的人心里想的就要和他一样,看到不贤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啊!
——喝茶就是:看到老伍说好的,我就要喝它,买它,领悟它的好;看到老伍批的茶,我也去喝它,知道我自己下次打死不买的该是什么东西,荷包胀鼓鼓也打死都要忍住,坚决不掏钱!
一个人整天就是“自省”,没有更高的标杆,省尽了,省到底了,省出花儿来了,还是你自己的高度。损矣哉!浪费了时间,浪费了钱,浪费了生命!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陶茶居 » 陈化了十六年的标杆,它为什么只能是口粮茶